EN
http://simplycreativeconsulting.com/

我國首次在原子尺度揭示水的核量子效應

2017-02-13 09:19 來源: 科技部網(wǎng)站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科學》雜志在創(chuàng)刊125周年之際,公布了本世紀125個最具挑戰(zhàn)性的科學問題,其中包括:水的結構如何?理解水的結構和物性對于人類的社會和生命活動具有非常直接和深遠的意義。研究發(fā)現(xiàn),核量子效應研究對于理解水的微觀結構和動力學非常關鍵。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王恩哥課題組圍繞“原子尺度上水的核量子效應”開展研究工作,基于掃描隧道顯微鏡(STM),分別發(fā)展了亞分子級分辨成像技術、單分子操控技術和單分子振動譜技術,首次實現(xiàn)了核量子態(tài)的原子尺度探測和操控。課題組在表面水體系中發(fā)現(xiàn)了一系列新奇的核量子效應。

課題組通過精確控制水分子-針尖耦合和水分子-襯底的耦合,提升了STM對氫原子核空間位置的靈敏度,在NaCl(001)薄膜表面上獲得了單個水分子和水團簇的亞分子級分辨圖像,在國際上首次實現(xiàn)了對水分子的空間取向和水團簇的氫鍵方向性的直接識別。該工作發(fā)展的水分子亞分子級分辨成像技術使得人們可以深入到單個水分子的內部自由度,對質子(氫核)的位置進行精確定位,開拓了原子尺度上氫核量子效應的研究。

課題組將STM的亞分子級成像技術和實時探測技術相結合,實現(xiàn)了對NaCl(001)表面上單個水團簇內氫核轉移的實時跟蹤,直接觀察到了氫核在水分子團簇內的量子隧穿動力學過程,確認了這種隧穿過程由四個氫核協(xié)同完成,是一種全新的相干量子過程,比經(jīng)典過程更容易發(fā)生。該工作結束了水科學領域二十多年來關于“氫核協(xié)同隧穿是否存在”的爭論,對于理解水/冰的相變和生命體中的質子傳輸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課題組進一步基于STM發(fā)展了獨特的“針尖增強的非彈性電子隧穿譜”技術,突破了傳統(tǒng)非彈性電子隧穿譜技術在信噪比和分辨率方面的限制,在單鍵水平上測量了氫核的量子漲落對水/鹽界面上氫鍵鍵強的影響,提出了“核量子漲落強化強氫鍵,弱化弱氫鍵”的普適物理圖像。首次在國際上測得了氫鍵的量子成分,澄清了氫鍵的量子本質,表明氫核的量子漲落不僅是對經(jīng)典相互作用的簡單修正,其效應足以對水的結構產(chǎn)生顯著的影響,為理解水的微觀結構和反常物性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該成果在2016年《科學》雜志上發(fā)表。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姜晨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