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蛟龍"號從這里駛向大海--探尋"蛟龍"號背后故事
中央政府門戶網(wǎng)站 simplycreativeconsulting.com   2012年07月16日 17時26分   來源:新華社

“蛟龍”號從這里駛向大海——探尋“蛟龍”號背后的故事

    新華社南京7月16日電(記者 蔡玉高 王敏)圓滿完成7000米海試任務的“蛟龍”號從哪里誕生?它的背后又有著怎樣的技術(shù)團隊?它的成功需要克服哪些技術(shù)難題?適逢“蛟龍”號載譽歸來之際,新華社記者走近“蛟龍”號總體設計和集成的責任單位及總設計師單位——位于太湖之濱無錫市的中船重工702所,探尋“蛟龍”背后的故事。

    中國“蛟龍”號,無錫702所造

    美麗的太湖之濱,坐落著“蛟龍”號的設計生產(chǎn)單位——中船重工702所。

    “十年磨礪闖海溝,四度探海成正果?!辈饺耄罚埃菜箝T,眼前紅色橫幅上的這句話讓人印象深刻。研究所副所長、黨委書記蔡大明介紹,聽到海試成功的消息,整個研究所沸騰了,很多人流下了淚水,“20年的夢想和十年的艱苦努力,終于有了回報”。

    1951年建立,1965年總部搬至無錫的702所主要從事船舶及海洋工程領域的水動力學、結(jié)構(gòu)力學及振動等相關技術(shù)的研究,以及高性能船舶與水下工程的研究設計與開發(fā)。為向海洋強國夢想邁進,上世紀90年代,在成功研制載人潛水器、有纜水下機器人和無纜水下機器人后,研究所老一代科學家們提出了設計大深度載人潛水器的計劃。但由于當時條件所限,研究工作未能啟動。

    2002年6月,科技部正式把7000米載人潛水器列為國家863計劃重大專項。在科技部、國家海洋局的領導下和中國大洋協(xié)會的具體組織下,作為載人潛水器總師單位,702所聯(lián)合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中科院聲學所負責潛水器本體研制任務,同時承擔總裝與集成、潛航員培訓等工作。

    十年來,以702所為主的國內(nèi)100多家科研單位,從無到有,在很多深海設備、加工工藝國內(nèi)外處于空白的情況下,打造出了在海洋深處潛行自如的“蛟龍”號。

    “蛟龍”身后有支“龍之隊”

    從總體方案設計,到潛水器的初步設計和詳細設計,到總裝聯(lián)調(diào)和水池實驗,以及最后的海試……“蛟龍”號是一條完全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的“中國龍”,而這些都得歸功于它身后有支“龍之隊”。

    “蛟龍”號正式立項時,被譽為“中國深潛領路人”的徐芑南已退休。接到擔任總設計師的邀請,盡管身體不好,但徐老還是義無反顧地回到了工作崗位上,一干就是十年。剛從“蛟龍”號陸上基地保障中心回到702所的徐芑南說:“載人潛水器是從海洋大國走向海洋強國的重要支撐,為實現(xiàn)這一夢想,我們愿意發(fā)揮余熱?!?/p>

    在如此信念支撐下,一批老科學家重新聚集在702所,他們帶著年輕的科研人員,很快組成了“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創(chuàng)新團隊。

    “龍之隊”最終用7000米級成功海試向世界宣告,中國已經(jīng)掌握了深海載人潛水器自主設計、集成創(chuàng)新等核心能力。徐芑南感慨地說,“全靠團隊精神,沒有這樣的團隊,怎么也拿不出如此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產(chǎn)品。”

    “蛟龍”號每一次下潛都伴隨著風險,尤其是每個深度的第一次嘗試。作為“蛟龍”號第一副總設計師、702所副所長的崔維成,在1000米級、3000米級、5000米級和此次7000米級的海試中,自始至終沖在第一線。

    一批年輕科技人員在工程實踐中逐步成長,成為國家海洋裝備開發(fā)的骨干。“蛟龍”號第一次突破1000米、3000米、5000米及7000米,都在33歲的葉聰駕駛下完成的?!爱斉撻T關上的那一刻,所有恐懼和焦慮都隨之拋開。潛行在幾千米的大洋深處,想得最多的是祖國!”葉聰?shù)脑挼莱隽恕褒堉牎钡膭恿λ凇?/p>

    求解12道技術(shù)難題

    “蛟龍”號立項之初,我國曾研制過最深載人潛水器只有600米,從600米到7000米,是一次非常困難的技術(shù)跨越。徐芑南介紹,正如載人航天器一樣,“蛟龍”號也是總體設計和總體集成的。在7000米的水壓下,一元硬幣也會壓成薄片,研究人員必須設計出能承受水壓的殼體、裝置,同時要使處在7000米水下的艙內(nèi)潛航員仍處于常壓環(huán)境下。

    據(jù)介紹,“蛟龍”號整個項目分為12個系統(tǒng),主要包括總體性能、結(jié)構(gòu)設計、航行控制、動力和配電、生命支持、水聲通信等,其中10個系統(tǒng)都由702所承擔。

    每一道難題的解決都挑戰(zhàn)著設計人員的智慧極限。以潛水器構(gòu)型為例,從方案設計、初步設計、詳細設計,到進行多個尺度的拖曳試驗、下潛上浮試驗的優(yōu)化設計,研究團隊經(jīng)歷了數(shù)不清的失敗。有時為解決一個細節(jié)問題,研發(fā)人員要熬上兩個通宵。

    “蛟龍”號結(jié)構(gòu)系統(tǒng)主任設計師胡勇介紹,“蛟龍”號如鯊魚般的身型完全是研究人員獨創(chuàng)的,正是憑著這一巧妙的身型,它才能在大洋深處來去自如。

    “蛟龍”號有許多獨創(chuàng):穩(wěn)定的貼近海底自動巡航能力、精確的懸停定位能力、充油蓄電池……

    徐芑南說,“蛟龍”號的成功,在于科研團隊每個人的心中都懷抱著同樣堅定的夢想。

 
 
 相關鏈接
· 執(zhí)行載人7000米級海試任務的“蛟龍”號返抵青島
·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圓滿完成七千米級海試任務
·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7000米級海試取得圓滿成功
· “蛟龍”號計劃于30日進行七千米級海試最后一潛
· "蛟龍"靠什么千里傳音—解密蛟龍?zhí)査曂ㄐ畔到y(tǒng)
· "蛟龍"號下潛7062米 發(fā)現(xiàn)生物多樣性地質(zhì)多樣性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wǎng)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zhí)法監(jiān)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guī) 央企在線 新聞發(fā)布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